English

跨世纪学人自述

1999-09-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跨世纪学人文存》已出版22种,作者分别是陈思和、陈平原、王富仁、汪晖、王晓明、赵园、葛兆光、赵昌平、周振鹤、葛剑雄、阎步克、许纪霖、李零、梁治平、申小龙、游汝杰、袁毓林、陈来、黄克剑、何光沪、郭齐勇、刘东。在每本自选集前均有一篇自序,作者们对自己的学术道路、学术观点、治学心得以及人生际遇、自选集的编选原则和内容均有说明,文章风格不一,但都精粹可读。这里节录数段以飨读者。

陈思和: 我觉得一个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知识分子的岗位,不仅仅是躲在书斋里讨生活,要做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首先要做一个现代观念的人,它的岗位应该是开放型的,应该在现代社会变动中找得到自己的立足点。著书立说、传播学说、以及将这些学术成果通过现代传媒转换为社会财富,应该成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工作系统。现代学术研究不是藏诸名山的事业,更不应该是“避席畏闻”的逃难所,而应该与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使人文传统不但要在现代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争得一席之地,而且要在国民精神发展中发生重大影响。有人说我们现在没有人文传统,不存在的东西也就无所谓“失落”,所以也用不着讨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我们现在失落了人文传统,并不说明以前就没有,也不说明将来不会有,我们身为知识分子,就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讨论它、建构它,万事从我们自己做起,守先待后,让传统之流从我们身上淌过,再流传下去。

梁治平: 就其性质而言,自选集选收旧文原是无可避免之事,尽管如此,如果一本新书完全不能以新面目示人,那也就没有必要付梓。我的原则是,选文范围以单篇论文为主,除序、跋之外,专著中的篇章一概不选;已收入文集的论文非必选者不选;同等情况下,未发表的文字优先入选,已发表而读者不易搜罗者次之。至于文章编排,既要反映过去10年里学术活动之范围,又要兼顾思想变化之先后,而最终不流于杂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斟酌再三,最后决定将全部文字分为三类,即专论、散论和序跋。专论系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学术思想,重在专精;散论在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可以涉猎广泛;序跋又不同,它们是对作者学术活动和著述的绍介、评价与再思,自有一种价值,尤其是在书本中,它们可以最小篇幅来展示作者思想的发展轨迹,同时可以补足本书不收专著和少收文集中文字的欠缺。上述三类文字皆依写成和发表之时间先后排列,庶几可令本书作者为学的途径能够比较清楚地呈示于读者面前。

汪晖: 这本书是对中国现代认同问题的探讨。我已经说过,认同问题不是或不仅是一个个人心理学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总会表现为一种个人或者集体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判断。每个人的自我确认,需要各种资源,因为我们是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之中确认我们自己是谁,我们如何对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因此,当我们开始追问我们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总是在问:我们自己与自己身处的社会、国家、世界以至自然界的关系怎样?社会、国家、世界和自然是抽象的概念,在这些概念的背后,是具体而复杂的感情、道德、法律、审美和信仰的关系。因此,对现代认同问题的检讨,不仅会涉及到自我、个人的观念,而且会涉及社会、民族、国家和自然等观念,现代道德观和政治理念的形成,正是以这些复杂的关系为基础的,因而政治和道德的分歧其实也来源于这种认同的差异。

葛兆光: 这里选录的都是关于中国宗教的研究论文。其中,第一部分的两篇是我对于近百年来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回顾与评述,立论的角度与讨论的内容不尽相同,都是以回顾为前瞻,试图探讨中国宗教史研究的新思路。第二部分的两篇是针对韦伯(MaxWeber)式命题作出的回应,主要是从中国佛教道教的历史与现状来讨论中国宗教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意义,也许有些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历史与文献研究的色彩。第三部分是几篇关于中国宗教史的具体研究论文,其中有的涉及古代宗教思想,有的论及现代宗教论争,有的是史实的考证,有的是思潮的评论,内容并不一致。第四部分是一篇关于日本道教研究的概述性论文,域外的经验其实正是域内的借鉴,说到别人的长处,其实也是在反思自己的短处。其中最早的《十年海潮音》写于1991年,最晚的是1995年3月为参加日本东京一个学术讨论会所写的《佛教伦理与中国民间生活》。至于后面“附录”内的三篇文章,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而是有感而发的学术随笔,其中包含了我对这百年来宗教史研究尤其是佛教史研究的感慨和省思,所以也把它们收在集中。

陈来: 从1981年1月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第一篇论文到现在,将近15年来,所发表的著作、文章已颇不少。而这本自选集的宗旨,是在一个有限的篇幅(二三十万字)里,尽可能体现我在中国哲学史方面的研究特色与水平。就我这些年的学术研究来看,工作的方向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曰辨名析理,二曰考镜源流,三曰文化研究。而在这本集子中,历史考证和文化研究两个方面选的很少,大部分是属于第一个方面的研究。这种不平衡主要是来自技术上的限制,如我的有关朱子学的考证很难用一篇或两篇的形式来反映。就研究的覆盖面来看,虽然,我在宋明理学方面用力甚多,但本集中读者也可看到我对先秦文化、魏晋思想和现代哲学的研究。从而,尽管我的研究重点在儒家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在本集中也可以看到我对原始文化、道家哲学的浓厚兴趣。这15篇论文,在我自己看来,不仅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且在它们对应的各个断代思想史或哲学史的领域,都能发人之所未发,而在其领域作出了有意义的学术贡献。像朱子的已发未发说的研究、王阳明四句教的研究、儒学神秘主义的研究等,甚至是具有范式的意义。总之,我希望通过从上古文化到现代儒学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跨度,来体现出我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许纪霖: 一个学人到了可以编自选集的时候,大凡已经是著作等身,功成名就了。说来惭愧,我的年龄,还刚刚踏入不惑之年,学术生涯也不过十来年的光景。在寥寥几本书和几十篇习作中,要“自选”几篇还算说得过去的,未免有点勉为其难。十几年来,我的研究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二是中国知识分子研究,三是当代文化批评。在这三项研究之中,如果说还有点特色的话,也许有关知识分子的文字算是勉强及格,尚可一读。所以,这本自选集重点选的是这方面文章。除此之外,还选了个别与知识分子研究有关的背景性论文,如对中国现代化历史的宏观理解、对文化与学术一般问题的讨论等。本书所收的文章,大部分在海内外的杂志、文丛中发表过。此次收入时,为体现出某种整体感,若干题目做了重新调整,并且恢复了原来被删节的文字。但为尊重文章的原生态,尊重自身写作的历史,即使某些观点如今看来颇有修改的必要,也仍然保持原状,未作任何改动。

李零: 这本自选集是我从1979—1996年这17年里发表的学术论文中选出(参看书后所附的主要著述一览表),内容涉及面很广,显得有点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围绕着一个“古”字,而且是聚焦于中国学者所谓的“先秦两汉”,西方学者所谓的“EarlyChi?na”。在我看来,任何学者要想在这一领域真正做出成绩,“单打一”都是不行的,但“四面出击”(兼顾历史、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又有学力精力不逮之虞,其实驽钝如我,本没有什么好办法。勉强去做,只是不得已。我既没有奢望作一个“通人”,也没有刻意作一个“专家”,宏观的讨论或细节的考证,都只是随着兴趣跑。周振鹤:学问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这是以有涯逐无涯的一个无穷尽的过程。就个人的生命而言,的确是短暂有涯,但于人类整体而言,却与知识一样是长远无涯的。我们要追求有用的学问,也要追求初看起来似乎无用的学问,以使人类的发展臻于尽善尽美地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